崩漏
崩漏古谓经乱之甚,同属不规则出血。凡经血量多而阵下、大下为崩;量少而持续不止或止而又来,淋漓不断的为漏。本病多发生于青春期及绝经期的妇女。现代医学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病因】多因血热、血瘀或肝肾虚热;或心脾气虚而致冲任失调所致;或因脾肾阳虚而起。
【症状】经血量多或时多时少,或淋漓日久不止,或经血紫暗有块。一般不伴腹痛,可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形瘦神疲,面色萎黄或苍白。若突然大量出血可引起出血性休克。
【疗法】
配穴方一大敦(双)、隐白(双)。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患者仰卧,取双侧大敦或隐白穴(肝郁气滞型取大敦穴,脾气虚型取隐白,肝脾失调型取大敦、隐白同时灸)均用麦粒大艾炷直接灸,每次灸5~7壮,每日灸1次。每壮待焰熄火存时,医者用右手拇指桡侧端将火按灭,续灸下一壮。灸后局部不做任何处理。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附记:有人用此法治疗50例,显效(灸1次血止,临床症状消失,随访4个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者)36例,有效(灸2次血止,其他症状基本消失,随访3个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者)12例,无效(灸3次以上无改善者)2例,总有效率为96%。
配穴方二气海、关元、肾俞、脾俞、隐白。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在上述穴位上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主穴:隐白、关元、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配穴:血瘀者,加血海、合谷;脾气虚者,加足三里、地机;肾气虚者,加气海、命门、中极。
灸法:①用艾炷直接(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取艾炷如麦粒大,每穴每次灸7~10壮,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②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4壮(或15~20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可灸至穴位皮肤起小水疱,任其自然吸收。
主治:崩漏。屡用效佳。
配穴方四主穴:①百会、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血海、三阴交、隐白;②脾俞、气海、中极、血海、地机、三阴交。配穴:属血热者,加太冲、大敦;血瘀者,加气冲、冲门、支沟;气虚者,加膏肓俞、足三里、阴交;阴虚者,加太溪、阴谷、然谷。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小艾炷灸隐白或大敦穴5~10壮,出血量即可减少。血崩在百会、气海、隐白穴各灸10~20壮,肝俞、脾俞、肾俞穴各灸10壮,血海、三阴交、地机穴各灸5壮。虚寒者,加灸命门、中极穴各20壮;血热者,加灸太冲、大敦穴各5壮(采用泻法);血瘀者,加灸气冲、冲门穴各灸3壮,支沟5~7壮。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姜灸,在气海、关元、中极、隐白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条温和灸,在神阙穴悬灸20分钟,出血量即可减少。重点灸气海、关元、中极、隐白穴各灸15~20分钟,灸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或2次。④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隐白不针),各灸5~10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⑤用温盒灸,在中极、子宫穴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⑥用灯火灼灸,在隐白、大敦穴各灼灸一下,崩漏即有立止之效。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血崩用方①,漏下用方②)。
附记:艾灸治疗功血有益气摄血、凉血止血的良好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