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
肾炎又称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一般来说,急性肾炎多属中医阳水,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慢性肾炎多属中医阴水,多见于中老年人。急性易治,慢性难疗。
【病因】病变三脏(肺、脾、肾),基本在肾。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急性肾炎多由外邪犯肺,肺失宣降所起,日久不愈,三脏必虚,“穷必归肾”而致慢性肾炎。或先由三脏病变,功能失调而致水湿内停,复感风邪所致。
【症状】起病较急,水肿始自眼睑,次及头面与全身,多伴寒热、咳喘或腰痛,尿检有红、白细胞及蛋白或血压增高,或咽喉肿痛,多属急性肾炎。或全身水肿,腹水膨满,肢冷畏寒,重在脾虚;水肿重在下部,腰膝酸软,动则气喘,则重在肾虚;或周身肿胀,腹水明显,胸腹胀满,重在三焦壅滞等。根据家传经验:“凡水肿,重在上部,重在肺;重在下部,重在肾;周身水肿,重在脾。凡肌肤肿胀处,以手指按之,迅即复起,多为阳水;迟缓而复者,多为阴水。阳水责之肺脾;阴水责之肾脾。总之三脏相干,惟各有侧重而已。”
【疗法】
配穴方一肺俞、膀胱俞、三焦俞、水道、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灸法: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赤小豆灸,下肢水肿,每次取3~5穴,用赤小豆研末,以淡盐水调制成小圆饼置穴上,上面再放艾炷,点燃,各灸6~8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条温和(或回旋)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④用灯火灼灸,每次取2~4穴,用明灯爆灸法,各灼灸一下,每日灸1次,可直灸至肿消。
主治:水肿(阳水)。
附记:此法有宣肺利水,健脾祛湿之功,故用之效佳。
配穴方二主穴:脾俞、肾俞、命门、气海、水分、足三里、复溜。配穴:尿少者,加膀胱俞、三阴交。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④用灯火灼灸,每次取2~4穴,用阴灯灼灸法,各灼灸一下,每日灸1次,可连灸至肿消为止;⑤用太乙神针灸,在脾俞、小肠俞、天枢、丹田、水分、足三里穴施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灸5~7次为度。
主治:水肿(阴水)。
附记:此法有健脾化湿、温肾行水之功,故用之多效,久用效佳。
配穴方三①肺俞、膀胱俞、列缺、曲池、合谷、三阴交、风池;②脾俞、肾俞、膀胱俞、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气海。
灸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慢性者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葱姜灸,每次取4~6穴,取葱白适量捣烂如泥,分敷穴上,再上放姜片,艾炷置姜片上点燃灸之,各灸5~7壮,每日灸1次,慢性者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灸,各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④用温针灸,每次取4~6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⑤用灯火灼灸,每次取4~6穴,各灼灸一下,每日灸1次,直灸至肿消为度。
主治:肾炎(急性肾炎用方①,慢性肾炎用方②)。
附记:一般用本疗法治疗可愈,若病重者应以药物内治为主,本疗法为辅,内外并治,疗效尤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