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子,主产于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淡竹叶粥在《太平圣惠方》等书中已有记载,是用淡竹叶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的功效。
【适应症状】
1
温热病中心火炽盛,口渴多饮,心烦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小便短赤,或淋痛(包括急性膀胱炎)等。
【煎煮和服法】
每次用淡竹叶30克,煎汤去渣,以淡竹叶汤代水,人北粳米50克,冰糖适量,煮为稀粥。每日早晚,稍温顿服。
【论治解说】
淡竹叶甘淡而寒,入心胃小肠互为表里,心火独炽,则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心火移热于小肠,泌小便短赤,淡竹叶与粳米为粥,入胃进肠,清心利尿,心火去而诸病除,且胃气无伤,确可称为清上导下之品。
《太平圣惠方》中载:“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正是心火炽盛,高热抽惊之症。
淡竹叶其清心除烦作用,是通过利尿而解除的,因此,与粳米煮成稀粥后,不仅可养胃气,亦可增强其利尿作用,从而深得其前人的配伍之妙也。
【现代研究】
本品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糖类。药理实验证明:淡竹叶有解热利尿作用,其增加尿量作用较弱,而对增加尿中氯化物排出的作用较强,并且有增高血糖的作用。
【注意事项与禁忌人群】
1.竹叶有两种:一种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全叶;另一种是禾本植物苦竹或淡竹的新鲜叶片,叫竹叶,别名叫淡竹叶,系两种不同植物,但其清心除烦,利小便的作用较好,兼清心热;而竹叶清心火力量较胜,且能凉胃,煮粥时可以辨证选用;
2.淡竹叶粥宜稀薄为佳,粥量宜多,以便利小便;
3.素有胃寒及无热症者忌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