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的作用与功效_饮食养生的好处及必要性​(2)(2)

养生之家导读: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膳食,补益精气,维护生命活动,并利用食物的特性,纠正脏腑阴阳的偏颇,增进身体健康、推迟衰老或促进身体康复。

饮食养生侧重于利用食物的性能来滋补五脏六腑、调节人体阴阳和预防疾病。故有“药食同源”之说.药物和食物皆属天然之品.二者在性能上有相通之处一食物和中药一样也具有“四气”  “五味”  “升降沉浮”“归经”“功效”等属性。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食物性质:寒凉属阴,故具有寒性或凉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温热属阳,敝具有温性或者热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散寒、助阳、温经、通络等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平性食物.是指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食物,它们的性质虽为平性,但其中也有偏温、偏凉之分。性食物的作用比较缓和。

五味,即酸、苫、甘、辛、成五种不同食物滋味,实际上有些食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但中医学认为“淡附于甘”“涩乃酸之变味”。一般而言.酸(涩)味食物具有收敛、同涩的作州;苦味食物具有泻涩坚阴、燥湿降逆的作用:甘味食物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咸味食物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淡味食物具有渗湿、利尿作用。.食物的升降浮沉性质中,升表示上升,降表示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食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与食物本身的性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具有温、热性和辛、甘味的食物,大多具有升、浮的性能:具有寒、凉性和酸、苦、成、涩味的食物,大多具有沉、降的性能。

归经,指食物对于身体某一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崩,而对其他经的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在饮食养生中应将食物的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多种性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膳食,补益精气,维护生命活动,并利用食物的特性,纠正脏腑阴阳的偏颇,增进身体健康、推迟衰老或促进身体康复。

一、滋养调整作用

饮食养生的滋养调整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中医学认为构成和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精、气、神,统称人身“三宝”。当人体出现精、气、神不足时,可以通过饮食进行有目的的滋养。气虚者,可用粳米、山药、大枣、蜂蜜等甘温或甘平的食物进行补气。精不足者可进食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神不足者根据中医学“精气化神”或“心主神志”等。

其次,中医根据食物的五味不同,对五脏的营养作用也有所不同,食物的归经不同,对脏腑的滋养作用也有所侧重。如茶入肝经,粳米入脾胃经,梨入肺经,黑豆入肾经等。

再者,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气血等物质或功能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协调,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正常生理状态。

二、抗衰益寿作用

饮食养生是抗衰益寿的重要环节,历代医学家都十分重视通过饮食养生达到抗衰防老、延年益寿的目的。特别是老年人,充分发挥饮食的抗衰益寿作用尤为重要。

很多事物都有防老抗衰的作用,如蜂王浆、牛奶、龙眼肉、枸杞子、山药、桑葚等,都含有抗衰老物质成分,有一定的抗衰益寿作用,适当服用这些食品,有利于健康和长寿。

三、御邪防病作用

疾病是健康的重要危害因素,中医认为邪气是疾病产生的重要条件。邪气或由内、或由外侵害人体,导致生理功能失调、脏腑组织的性质损害等,对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

中医学发病观认为正气是决定发病的主导因素,因此在未病先防中,特别强调饮食养生在扶助正气中的作用。饮食养生首先通过其营养调整作用,达到扶助正气的目的。另外,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某些食物的特殊功效,直接用于疾病的预防。

养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