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中医辨证施治

养生之家导读:疼痛是一种自觉症状,为许多病症所共有。早在《内经》中就列《举痛论》专篇,对疼痛的病因及产生机制作了详尽的探讨。

今天所讲的内容就是:疼痛怎么辨证?怎么选药?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谈谈治疗疼痛的经验。

辨证

1.风痛

风有外、内之别。外风系风邪循经侵犯肌肉、关节、筋脉而产生疼痛。内风系肝风内动或风痰流窜而致头目及肢体疼痛。特点是游走不定,痛无定处。多见于风湿性或类风湿关节炎、高血压、中风、惊痫等疾患。

2.寒痛寒邪凝滞经脉,或阳虚内寒,气因寒收而产生疼痛。特点是痛有定处,拘急剧痛。多见于风湿性或类风湿关节炎,或内脏阳虚,“阳虚则寒”,寒性凝滞,则气血不通,故生疼痛。

3.湿痛由雨露水湿之邪阻遏气机引起。湿性黏腻滞着,所以表现为沉重困痛,如布帛所裹,每遇阴雨天气加重。湿性肢痛多见于关节炎及浮肿等证;湿性头痛多见于鼻炎、副鼻窦炎及感冒等。

4.热痛热毒耗灼营血,营血结滞不通而产生疼痛。热为阳邪,多呈灼热疼痛或红肿而痛。主要见于外科疮疡、热痹及某些内脏病。

5.气痛

多由精神因素导致脏腑气机不调而引起。特点为痛而且胀,每遇情志不遂即加重。多发于胸、胁、腹部,以内脏病为常见。特别是肝气郁滞,乃是气机不畅而致疼痛发生的主要因素。

6.瘀痛多由气滞日久,血脉失和,或创伤所引起。特点是针刺样疼痛,痛处固定。有的虽不呈针刺样痛,但多伴有唇舌紫黯,脉搏涩滞,可触到包块等。

主要见于心、肝、胃内脏疾病及痛经、外伤等疾患。

7.虫痛主要是指肠道寄生虫所引起的腹痛。多绕脐作痛,乍痛乍止。主要见于肠道寄生虫病。

8.食痛指由饮食或暴饮暴食引起的脘腹痛。特点为按之痛剧,伴恶心呕吐,嗳腐有败卵气,大便酸臭。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不良等。

9.饮痛痰饮停滞而致气机不畅,亦会发生疼痛。痰饮影响胸胁气机升降的,多表现为胸胁痛,伴有呼吸困难,气息短促;痰饮上泛的,可有头痛,伴恶心呕吐等。多见于肋膜炎、支气管炎、胸膜炎、肺脓肿等。

10.虚痛脏腑功能减退,气血亏损,内脏失于营养,多发生慢性疼痛,疼痛特点为绵绵不绝,阳虚的伴畏寒肢冷,阴虚的伴五心烦热,气虚的伴体倦懒言,血虚的伴心悸怔忡等。多见于慢性虚损病或大病之后,身体恢复阶段。

上述各型疼痛,临床上并非都是单独出现的。例如风、寒、湿、热之邪往往相兼侵犯人体,气郁胀痛与血瘀刺痛也常常相互夹杂出现,慢性病的疼痛又多是在阴阳气血虚损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在辨证时,务须分清疼痛产生的因素、部位、性质、主次等,以便为治疗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