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化脓性中耳炎(耳胀耳闭)的中医治疗方法

养生之家导读: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西医上称之为非化脓性中耳炎。

文章目录

非化脓性中耳炎中医简述

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滞留耳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致,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历代文献虽无耳胀病名,但在不少资料中,可找到与耳胀有关的论述。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风人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

有关于“上焦风热,耳忽聋鸣”的论述。及至近代《大众万病顾问·下册》始立耳胀病名:

“何谓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并列举了病源、症状及治法。耳闭作为病名,见于明代《医林绳墨·卷七》:“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关于耳闭的治疗,在《内经》中已有提及,《灵枢·刺节真邪爱有咽鼓管吹张法的最原始记载,《景岳全书·卷二十七》中详细描述了几种耳闭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并记载了鼓膜按摩法,一直沿用至今。

非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病机

耳胀多为病之初起,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耳闭多为耳胀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邪毒滞留而致,与脏腑失调有关,因此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

生活起居失慎,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之后,风邪乘虚而袭。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耳窍经气痞塞而为病。风邪外袭多有兼夹,其属性不外寒热两类。风寒外袭,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湿,积于耳窍而为病;若风热外袭或风寒化热。循经上犯,结于耳窍,以致耳窍痞塞不宣而为病。

2.肝胆湿热,上蒸耳窍

外感邪热,内传肝胆;或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机不调,内生湿热,上蒸耳窍而为病。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

久病伤脾,脾失健运,湿浊不化,内困于耳窍而为病。

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耳胀反复发作,或病情迁延日久不愈,邪毒滞留于耳窍,阻于脉络,气血瘀阻以致闭塞失用,终成耳闭。

非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

—、诊断要点

1.病史

耳胀者,多有感冒病史。

2.临床症状

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病变有新久不同,耳胀者,患耳胀闷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在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觉好转。耳闭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闭塞感。

3.检查

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聋。鼓室导抗图呈 B 型或 C 型。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外耳道异物、耵耳及鼻咽肿物压迫咽鼓管引起的鼓室积液相鉴别。

非化脓性中耳炎怎么治疗

一、分型论治

本病初期多为实证,临床辨证多属风邪外袭,痞塞耳窍,或肝胆湿热,上蒸耳窍;病久则多为虚实夹杂证,临床辨证多属脾虚失运,.湿浊困耳,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治疗方面,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应注意通窍法的运用。

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

主证: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如闻风声,自听增强,听力减退,患者常以手指轻按耳门,以求减轻耳部之不适。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浮。检查见鼓膜微红、内陷或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积液,鼻黏膜红肿。

证候分析:风邪外袭,肺经受邪,耳内经气痞塞不宜,故耳内作胀微痛;风邪扰于清窍,故耳鸣如闻风声,听力突然减退;因用手指按压耳门,能帮助疏通经气,故可减轻耳内不适症状;风邪袭肺,肺失清肃,风邪循经上犯,结聚肺窍,故鼻黏膜肿胀、鼻塞不通;风寒偏重者,全身可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舌淡、脉浮紧等;若因风热外袭,正邪抗争,则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痛、脉浮数等症。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方药:风寒偏重者,宜疏风散寒,宣肺通窍,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生姜、川芎辛温发散;前胡、柴胡宣肺解热;桔梗、枳壳、茯苓理气化痰利水;羌活、独活祛风寒,除湿邪。

风热外袭者,宜疏风清热,散邪通窍,方用银翘散加减。头痛甚者加桑叶、菊花;咳嗽咽痛加前胡、杏仁、板蓝根之类;耳胀堵塞甚者加石菖蒲以加强散邪通窍之功;中耳积液多者加车前子、木通以清热利湿。

2.肝胆湿热,上蒸耳窍

主证: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如机器声,自听增强,重听。患者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检查见鼓膜内陷,周边轻度充血,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黏稠的积液。

证候分析:肝胆湿热上蒸耳窍,故耳内胀闷堵塞而微痛、耳内鸣响如机器声、听力下降;火热灼耳则鼓膜充血;肝胆火热夹湿上聚耳窍,故见积液黏黄;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闷、舌红苔黄腻、脉弦均为肝胆湿热之证。

治法:清泻肝胆,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苦寒泻肝胆实火;黄芩、栀子清热解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通窍;生地、当归为养血滋阴之品,以使标本兼顾,若体质壮实者,可去当归;柴胡引诸药人肝胆经;甘草调和诸药。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多服、久服皆非所宜,药到病除即止。耳堵塞闭闷甚者可酌加苍耳子、石菖蒲。

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

主证: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耳鸣声嘈杂。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检查见鼓膜内陷、混浊、增厚,鼓膜穿刺可抽出积液。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湿浊滞留耳窍,故中耳积液,耳窍闭塞不通,耳鸣;湿浊中阻,气机升降失常,则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舌边齿印、脉细滑或细缓均为脾虚之证。

治法:健脾利湿,化浊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以四君子平补脾胃;配以扁豆、苡仁、山药、白术健脾滲湿;砂仁芳香醒脾通耳窍;桔梗为引经药,载诸药上行。耳窍积液黏稠量多者,可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浊;积液清稀而量多者,宜加泽泻、桂枝以温化水湿;若肝气不舒,心烦胸闷者,可选加柴胡、白芍、香附以疏肝理气通耳窍;脾虚甚者,加黄芪以补气健脾。

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主证:耳内胀闷阻塞感,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明显减退,逐渐加重,耳鸣如蝉,或嘈杂声。舌质淡暗,或边有瘀点,脉细涩。检查见鼓膜内陷明显,甚则粘连,或鼓膜增厚,有灰白色沉积斑: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鼓蜜导抗图呈平坦型。

证候分析:由于病久人络,邪毒滞留,脉络阻滞,气血瘀阻,故耳内胀闷堵塞感明显,日久不愈,甚至如物阻隔,听力减退,逐渐加重;气血瘀阻耳窍,故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增厚,或粘连凹陷,有灰白色沉积斑;舌质淡暗或边有瘀点、脉细涩为血瘀之象。

治法:行气活血,通窍开闭。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方中以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芎行气活血;老葱、生姜温散余邪并助通窍;麝香芳香走窜以通窍开闭;红枣补益气血以扶正。合用有行气活血、通窍开闭之功效。临床应用时可加柴胡、升麻以助调理气机而散上部之邪。

若瘀滞兼脾虚明显,表现为少气纳呆,耳鸣日夜不断,舌质淡,脉细缓,可用益气聪明汤或补中益气汤配合通气散以健脾益气、活血行气开闭。

若兼肝肾阴虚;表现为耳鸣如蝉,入夜为甚,口干,听力下降明显,可用耳聋左慈丸合通气散;若偏肾阳虚,可用肾气丸;若鼓膜白斑,耳鸣耳聋明显,可加龙骨、牡蛎、远志、石菖蒲以化痰开窍,定志安神。

二、外治法

1.滴鼻

使用具有疏风消肿、通窍作用的药液滴鼻,使鼻窍及耳窍通畅,减轻堵塞,并促使耳窍积液的排出。

2.鼓膜按摩

具体方法参见第五章第三节。亦可用鼓气耳镜放人外耳道内,反复挤压、放松橡皮球使外耳道交替产生正、负压,引起鼓膜的运动而起到鼓膜按摩的作用。

3.咽鼓管吹张

可用咽鼓管自行吹张法(具体方法参见第五章第三节),也可用咽鼓管导管进行通气(具体方法参见第十一章),每日1次。若耳痛较甚,鼓膜充血,或鼻塞涕多者,不宜进行咽鼓管吹张。

4.鼓膜穿刺抽液

若见有鼓室积液,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鼓膜穿刺抽液(方法参见第十一章)。

5.鼓膜切开术

经反复鼓膜穿刺无效,液体较黏稠者,可行鼓膜切开术(方法参见第十一章)。

6.鼓室置管术

病程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中耳积液黏稠者,可考虑用此法(方法参见第十一章)。

三、针灸疗法

1.体针

可采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耳周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远端可取合谷、内关。用泻法,留针10~20分钟,每日1次。耳闭而脾虚表现明显者,加灸足三里、脾俞、伏兔等穴,肾虚加刺三阴交、关元、肾俞,用补法或加灸。

2.耳针

取内耳、神门、肺、肝、胆、肾等穴位埋针,每次选2~3穴;也可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3~5日,经常用手轻按贴穴,以维持刺激。

3.穴位注射

取耳周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做穴位注射,药物可选用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等。每次选用2穴,每穴注射0.5~1 ml 药液,可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4.穴位磁疗

对有耳鸣的患者,可在翳风、听宫等穴贴上磁片,或加用电流,以疏通经络气血,减轻耳鸣,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四、其他治疗

超短波理疗、氦-氖激光照射等均有助于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的通气引流。

非化脓性中耳炎的预防与调护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感冒及鼻腔、鼻咽慢性疾病,是预防的关键。

2.患伤风鼻塞、鼻蜜、鼻渊等鼻病鼻涕多时,应使用滴鼻药,以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3.应及早彻底治疗耳胀以免引起耳闭。

4.鼻应用正确方法,不宜用力过度,以免邪毒窜人耳窍。

5.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以加强对儿童听力的观察。有条件的地区,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行声导抗检测。

【预后及转归】

耳胀若能及时合理治疗,可不影响听力,预后良好。病程迁延,亦可转成耳闭或脓耳。

如中耳有积液,反复发作者,可致鼓膜与鼓室内壁粘连,听力明显下降。

参考资料

1.古代文献摘录

(1)《灵枢·刺节真邪》:“刺其听宫……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

(2)《保生秘要·卷三》:“定息以坐:塞兑。咬紧牙关,以脾肠二指捏紧鼻孔,睁二目使气串耳通窍内,觉哄哄有声,行之二三日,窍通为度。”

(3)《温热经纬·卷四》:“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耳聋,凡温热暑疫等证耳聋者,职是故也,不可泥于伤寒少阳之文,而妄用柴胡以煽其焰,古云耳聋治肺,旨哉言乎。”

2.现代相关疾病简介

分泌性中耳炎( secretory otitis media)过去又称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中耳积液极为黏稠而呈胶冻状者,称为“胶耳”。它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目前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为本病的基本病因,此外,与感染、免疫反应有关。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黏膜吸收,腔内形成负压,引起中耳黏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导致中耳积液。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气压损伤性中耳炎( bar otra urna tic otitis media)因飞行、潜水、沉箱作业等大气压力

急剧变化时,由于鼓室内气压不能随外界大气压急剧变化而改变,引起鼓室内外压力相差较悬殊所致的中耳损伤,称为气压损伤性中耳炎或耳气压伤。轻者仅觉耳内不适、闭塞及微痛,重者突感耳闷、耳内刺痛、耳鸣、耳聋。检查见鼓膜内陷充血,重者可有鼓室积液甚至积血(鼓膜呈蓝色)。听力检查常为传导性聋。

治疗方面,首先应积极采取恢复鼓室内外气压平衡的措施,如进行吞咽、咀嚼、打哈欠等动作,或施行咽鼓管吹张术。有鼓室积液或积血者,可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穿刺抽吸。全身可应用抗生素以防继发感染。

3.医案选录

胡某,男,17岁。1991年7月9日初诊。两耳憋气已3周,右重左轻,偶有阵发性失听。一向鼻塞难通,匝月来严重,因感冒而加重,听力下降,自声增强。检查:鼻黏膜充血,有分泌物潴积,两鼓膜轻度下陷,右侧光锥移位。舌苔薄,脉实。按:感冒徘徊匝月不去,手太阴肺经之伏邪亦不言而喻。王孟英谓“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良以外邪循经犯耳使然。宗《温热经纬》“耳聋治肺”之法:麻黄3 g,杏仁10 g,荆芥·6 g,路路通10 g,莒蒲3 g,桔梗6 g,桑叶6 g,荷叶一角,防己6 g,甘草3 g。

1991年7月16日二诊:药进7剂,时越匝周,憋气改善,左耳明显,右耳木然,失听一半已消,自声增强也基本正常,鼻塞仍然难通。平时鼻子经常出血,在紧张、疲劳之后更为多见。检查:鼻黏膜充血,两耳如前.。舌苔薄,脉平。按:加味三拗汤不辱使命,所求者俱得矣。再扫余波,改取升清开窍:升麻3 g,葛根6 g,菖蒲3 g,路路通10 g,防风6 g,太子参10 g,桑白皮3 g,桔梗6 g,六一散12 g。

1991年8月3日三诊:上药进7剂,感冒告失,两耳憋气又进一步改善,残余者所剩无几。刻下鼻腔干燥感,近来出过4次血,量不多。检查:鼻腔干燥少液,利特区严重充血、粗糙,鼓膜下陷。舌苔薄,脉平有劲。按:耳病憋气,两治而接近恢复,唯鼻衄又来,良以内则肺经积火,外则祝融施虐,荣血受迫,上越而逆行矣。治当倾注于衄,取凉营止衄:黄芩3 g,桑白皮10 g,丹皮6 g,赤芍6 g,生地10 g,山栀炭10 g,金银花10 g,青蒿10 g,麦冬10 g,白茅根10 g,西瓜翠衣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