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胀耳闭吃什么中药好?

养生之家导读:耳胀耳闭(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的耳窍疾病。常兼有耳鸣及听力下降。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治疗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方剂。

耳胀:又叫耳胀痛,新病,耳内胀而兼痛(疼痛轻微)。耳闭:久病(耳胀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下降)。相当于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胶耳等)。检查:耳膜混浊内陷,初起充血,鼓室积液见液平面,后期可兼混浊,增厚或有灰白色斑块。

【方一】四君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组成】太子参、茯苓、白术、防风、辛夷、地龙、菖蒲、蝉蜕、蒲公英各10克,甘草、白芷各5克,薏苡仁15克。

【治则】

健脾渗湿,疏风通窍。

【证候】

脾气虚弱,邪毒久滞。

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逐渐下降,耳鸣嘈杂。检查:鼓膜内陷,浑浊,增厚,鼓膜穿刺可抽出积液。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等。舌淡胖,脉滑数或细缓。

【按语】

四君子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本方用于耳胀日久,风热邪毒渐弱,脾气渐虚。

【方二】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白术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1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石菖蒲12克,茯苓20克,通草10克,山楂15克,甘草6克。

【治则】

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证候】脾气虚弱,邪毒久滞。

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逐渐下降,耳鸣嘈杂。检查:鼓膜内陷,浑浊,增厚,鼓膜穿刺可抽出积液。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等。舌淡胖,脉滑数或细缓。

【按语】补中益气汤培脾土补中气,升清阳降浊阴;加石菖蒲、茯苓、通草以防补而不受,旨在祛湿通络、聪耳开窍;山楂健胃化食,又助当归活血祛瘀开滞。

【方三】补中益气汤加减《脾胃论》

【组成】

黄芪20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忍冬藤15克,香附10克,柴胡9克,石菖蒲5克。

【治则】补益肺脾,祛湿开窍。

【证候】

脾气虚弱,邪毒久滞。

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逐渐下降,耳鸣嘈杂。检查:鼓膜内陷,浑浊,增厚,鼓膜穿刺可抽出积液。可伴有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等。舌淡胖,脉滑数或细缓。

【按语】

脾居中焦,有升清降浊之功,耳属清窍,喜清恶浊,故脾胃强健,升清降浊,则耳轻灵聪敏。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该当归为全当归配伍香附加强行气活血作用;柴胡人少阳,石菖蒲升清行气通窍;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祛湿解毒通络,因甘能助湿,故去甘草。

【方四】干祖望耳聋治肺汤

【组成】

麻黄3克,杏仁、葶苈子、防己石菖蒲各10克,甘草3克。

【治则】

宜肺泻热,疏通痞塞。

【证候】

肺经邪热,经气痞塞。

耳内胀闷堵塞感,低调耳鸣、听力下降,自声增强,可伴有轻微耳痛,哈欠、擤鼻、捏鼻鼓气、手指按耳门等可减轻耳部不适感。检查见外耳道正常,鼓膜轻度内陷,轻度充血(松弛部及锤骨柄),鼓膜可呈淡黄色、或橙红色、或琥珀色、或毛玻璃样。

【按语】《温热经纬》曾曰“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聋葱,专主乎听。”麻黄、葶苈子一开肺卫之痞塞,一泻肺气之壅塞,二者合力,荡涤聋葱之痞塞,助肺行使清肃之权,并能利水清热,消除耳中之湿。杏仁降气润燥,防己苦寒泻降,一助开泻肺气,一助利水清热。石菖蒲开窍通经。全方药少力悍,疗效确切。

【方五】干祖望调压流气饮

【组成】

木香3克,苏梗、青皮各6克,枳壳、大腹皮各10克,乌药3克,石菖蒲10克,柴胡3克,荆芥15克。

【治则】

行气开郁,疏导气机。

【证候】

肺经郁闭,气机失调。

耳内胀闷堵塞感,耳内微痛,耳鸣如机器声,自听增强,重听。患者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检查鼓膜内陷,周边轻度充血,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胶粘稠的积液。鼓室压图多为 B 型。

【按语】木香、苏梗、青皮、枳壳、大腹皮、乌药行气散郁,以通壅滞,石菖蒲通经开窍,柴胡、荆芥引药上行,止扺聋葱。

【方六】董凤增益气聪耳方

【组成】

龙胆草、黄芩、升麻、葛根、黄芪、当归、柴胡,生地、苍耳子、辛夷各10克,金银花18克,泽泻12克,栀子9克。

【治则】

清泻肝火,祛湿利水,升举清阳。

【证候】

肝火郁滞。

【按语】

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疏肝解郁泻经脉之郁火;升麻、葛根、黄芪、苍耳子、辛夷益气升清,宣通耳窍;金银花清余热、去积邪;泽泻利湿;当归、生地活血祛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