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名医王仲奇,擅治热病和杂病,求诊者甚多,连英、美、法国的使领馆官员也来求治。这样一个大牌名医却没有架子,对待病人非常和蔼,让人如沐春风,有病家赞曰:“入门先减三分病,接座平添一段春。”本文借此用“接座平添三分春”为题目,讲一讲医家应该具备的修养作风。
医疗是一种医患双边交流的活动,一般而论,病人处于痛苦、弱势、求助的地位,不仅要求帮其解除痛苦,更希望医家关心他,善待他,帮助他,这就要求医生要有良好的品格修养,善于与病人进行交流。“士先识器而后文章,医先品德而后学问。”
这是名医冉雪峰所撰之联,强调先修身养性而后才是学问文章,品格比学问重要。
以本人的认识而言,下面4种品格是一个医家应该具备的修养。
一、谦恭
前贤说:“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讲了医家待人的行为准则,核心是“谦恭”二字,像王仲奇那样,“人门先减三分病,接座平添一段春”。医生作为一个职业,患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怎能不谦恭待之?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的弟子吕景山回忆:20世纪60年代,吕在施府侍诊,当时施氏己年逾八旬,如此名医,每当病人进门或诊毕告辞时,施氏总是起立笑脸迎送,表现了谦恭风度和尊重病人的修养。下面是几则顶尖级名医谦恭待人的故事:
张骧云蔼然可亲——张骧云(1855一1925),沪上十大名医之一,户外不挂招牌,不登广告,但上海市民尽识其门,求医者门庭若市,日门诊一二百人之多。盛名之下,张氏却无骄横之气,对贫苦病人从不鄙视,一样悉心诊视,“待人和煦,蔼然可亲”。
凡遇贫困病者,经常赠药赠钱。有贫困而持节者,不愿接受其馈赠,他就将钱物置于枕畔,告曰“天赐”——
上天赐予你的。既或是赠钱济人,也是平等相待,全无居高临下之态,保留了贫困者的面子,用心可谓良苦。
去其诊所看病,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都得排号候诊,不设“拔号”、“特
诊”,即出双倍或四倍诊金提前看病。他说这是“富者得而贫者失,我不为也”。对达官贵人从不阿!奉承,就诊时亦须依次排号。
蒲辅周“布衣”本色——蒲辅周,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名医,曾任全国政协第三、第四届常委。一生俭朴,未穿过一件料子服,保持“布衣”本色。他认为医生太奢华,穷苦人往往望而却步。虽长期担任中央领导保健任务,但对找上门来的普通群众从未拒绝,总是热情接待,精心治疗,凡是经他治疗和接触过的人,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百姓,对他的医德医风,无不交口称赞。
对患者谦恭,对同行也要谦恭,“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切要谦和谨慎”(明·陈实功)。且看:
陈道隆谦待新手———陈道隆(1903一1973),沪上名医,有《陈道隆医案》出版。
对青年后辈从不颐指气使,而是热情扶持,全力提携。有一年,某纱厂老板的家庭教师病倒,因贫困请不起名医,请了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王正公。老板知道后,怕诊治有误,另请了陈道隆。陈为病人诊脉后,正要开方,见桌旁有一张已经开好的方子,遂问:这张方子是谁开的?当被告知实情后,他喜形于色:“好,后生可畏,就照他的方子服药,管保会好的。”同时退出诊金16元大洋。病人吃了王正公的药,没几天就好了。事后,王正公得知自己受到陈道隆赞赏,颇为感动,特意与病人一起登门致谢。
顾筱岩提携后学———顾筱岩(1892—1968),沪上十大名医之一。以擅治疔疮名满上海,人誉“疔疮大王”。医名既盛,多有求入门下学徒者,他都着意栽培。学生满徒之时,先生都亲自赶到学生诊所,为其举办隆重的“满师酒”,挂上亲笔书写的“顾筱岩门人”招牌,并向大家打招呼:“我的学生某某已经满师,今后这儿附近如患外科病,不必找我,我的学生完全和我一样看得好。”遇到病号来自学生门诊附近者,常介绍到其处就医。学生碰到疑难病症来求教,先生都热情指点。这样减少了业务收入,但方便了病家,提携了后学。先生的弟子沈楚翘、顾伯平、徐精良、顾伯华等,皆在上海各大医院以疡医著称,学生们到耄耋之年仍念念不忘他的高风亮节。
二、谨慎
俗话说:“学书纸费,学医人费。”是说医与人命筱关,若有差池,误人性命。因此这个行当要求医生必须谨慎,来不得半点马虎,张孝骞教授说过:“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一生都是‘戒、慎、恐、惧'
地对待每一个病人,在病人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蒲辅周遗嘱说:“我一生行医十分谨慎小心,真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医一生,中西医两位位宗师用了相同的词汇——“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郑重传给后人,足以见其分量。明代医家罗炼,曾经想把医术传给儿子。有一次,看到儿子竟然在酒醉之后为人开方,不禁勃然大怒,叱曰:“奈何以性命为戏!”———你怎么能拿病人的生命当儿戏!盛怒之下,罗炼烧毁了自己的医书,没有把医术传给儿子,彰显了一个名医的谨慎作风。
南宋大学者叶梦得说过:“士大夫于天下事苟聪明自信,无不可言,唯医不可言。”从外行角度强调了医学的严肃和慎重。借此顺便提一下,有些病人自学了一点医学知识,究属皮毛,却颇为自信,医生开方说三道四,给他解释听不进去,自以为是,其实是“半瓶子醋”,古人称之为“半通之人”。遇到此类病人,实在挠头,劝其学学叶梦得之言:“士大夫于天下事苟聪明自信,无不可言,唯医不可言。”
历代医家在谨慎行医方面都留下典范:
施今墨:“不要包治”
——中医门派林立,难免互相贬斥,但同行们公认施今墨先生豁达大度,谦和可敬。施氏常说:“今墨还是治好的病人少,没治好的病人多。”
他总是教导弟子“不要包治”,
“在应诊过程中,面对病人不可许诺,诸如二帖、三帖药保好等言词是绝对忌讳的。即使有十分的把握,也得留有余地,把话说大、说尽是不科学的。若对某些疑难病症尚无把握时,要给病人讲清楚:您这病很复杂,头绪较乱,今天先开3服药观察一下,探探路子,然后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他还告诉弟子:“白天应诊,下班后静下来,把一天看过的病人在脑海里过一下,想想哪个病人的处方不全面,必要时应准备一下复诊时的处方。”
他本人每晚睡觉前,床头柜上必放一个本,一支笔。躺在床上,把白天行医过程“过一遍电影”,对当天看过的几十个病人全部回忆一遍。一则检查一下是否有疏漏之处,若有不足,第二天即让学生至病家纠正。二则提高医术,一有所得,马上开灯坐起,拿笔记在小本上,每天不到凌晨一二点钟不能入睡。积习已久,失眠遂成常事。
马二琴清晨探访病家——马二琴(1892二1969),民国时期沈阳‘四大名医”之一,曾多次为张作霖及其家人看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辽宁省政协委员、人大代表。
行医一向谨慎,对病人十分负责。曾治一老翁,患支气管喘息,用药后反应平和。次日又来取药,恰巧马氏不在家,徒弟照方又拿一剂,这本很正常。但是马氏夜晚回来知道此事后,觉得不妥,应该随症变化才好。无奈已是夜间,竟至一夜未曾睡好,心中总觉不安。次日一大早即寻至病家探访,发现还好,这才心中落底。清晨徒弟在院中浇花,忽见老师从外面回来,神色有些疲倦,方知马二琴一大早就去病家探访。
三、仁爱
“医乃仁术”,“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已,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清·喻昌语)。历代名医身上都凝聚着这种思想的光芒:
仁心为先——日本名医曲直濑道三(1507一1594),22岁进入足利学堂研读经书,攻习儒家之学。教授正文伯问:“你以后是不是要以儒学立身?”道三摇摇头说:
“不,我将来立志学医,为困苦的穷人服务。”正文伯惊讶地问:“既然你立志学医,为什么跟我学习经书?”“我是打算先学好儒家学说,再去习医。先在我心里存有仁民爱物的思想,这样在掌握医术以后,才可以仁心仁术。如果没有怜悯的心,光有高明的医术是没有用的。”3年以后,道三从足利学堂毕业,接着学习医学10年。精通儒、医两道,受到大家的信赖,从日本天皇到平民百姓他都一视同仁,医术已是“公认的日本第一”,被称为日本“医学的中兴之祖”。
虽卑巷陋室亦出诊——张简斋(1880—1950),民国时南京“首席名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题“当世医宗”一匾赠予他。抗战时张在重庆行医,每天出诊时,众多官贵之家以轿车相迎,按路程先后排列。前车一开,后车如长龙尾随,极一时之盛。
但若有平民百姓邀请,张路经其处亦必下车诊治,“虽卑巷陋室亦不弃也”。对贫困病者则免费诊视,特困病人还标明免费取药,由药店与张结账。
当掉金表济贫困———陈道隆的案几上放着一块标牌——“贫病不计”。每天留出30个名额,专门免费接待付不起诊金的穷困病人。经常仗义疏财,慷慨济困。有一次,出诊到一个穷人家里,开方后方知这家根本无钱买药。陈在自己衣袋里摸了半天,发现分文未带,情急中他摸出怀里的金表,嘱咐病人快到当铺换钱买药,以免贻误病情。
病家手捧金表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第二天陈才叫司机去当铺赎回金表。
赠银救人——唐介庵,乾嘉年间浙江名医,治病擅用大黄,人称“大黄先生”。遇贫困人家有病邀诊,第二次就自己前去,不劳病家再请。有一个邻居以卖手艺为生,积攒了10两白银,常常放在褥下。有一天白银忽然不见,从此卧病在床,迭治无效。
唐介庵闻知内情,就在衣袖里带去10两白银,借诊脉之机放于病人枕下。病人发现了白银,喜出望外,病亦随之痊愈。
扶危济困——王广运,清时河南商水县名医。有楚人李某,携款贸易于中州,资本赔尽,落魄不能归家。抑郁愤懑,遂成瘫症,伏地匍匐而行,不能起立。乞食至公门,询其所以,可怜之,因诊其脉曰:此症尚可医,何得遂成废疾?遂留至其家,给予衣食,投之以药。未几能稍稍自立,又月余行步健履,如同无病之时。其人大为感动,叩谢不已,公因赠予盘费,返归而去。
四、担当精神
从古至今,医生都是一个需要承担风险的行当。范文甫在生徒满师之际,手书条幅赠做座右铭:“诊脉须静心体验,立方要先求和平,不可胆小,尤不可大意,勿以病小而玩忽,毋因病重而退缩,务求吾心之所安,于理不错,自然于人有济。”一句“勿以病小而玩忽,毋因病重而退缩,务求吾心之所安”,彰显了医家的担当精神。
医者遇危厄之症难免瞻前顾后,明哲保身,拱手辞避。孙思邈则倡导:“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请看:
救人甘愿“立据”
一喻嘉言曾治黄长仁,同房后发病,10余日间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一医者先前已经诊视,认为房劳之后复又伤寒,乃系寒中之寒,须用大剂姜、附热药回阳救逆。煎成待服之时,喻氏赶到,诊脉详察,认为并非寒证,实为热证,应该速用承气汤攻下,二者冰炭迥异。前医不服,与之争执。病家自己也认为是阴寒之证,意欲要吃前医之药。喻氏乃曰:“人已垂危,事关重大,出生入死,全在一药之间。若有风险,当立字据为凭。”前医不悦,声称:“吾治伤寒30余年,没有出过差错,更没立过什么字据,真是杞人忧天。”喻氏笑曰:“我也不是好辨,不过病已危笃,人命关天,焉能见之含药而死?我愿承担责任,让我用药,愿立据为凭。”病家见嘉言心诚如此,遂用喻氏之药。嘉言用硝、黄等药攻下,患者渐渐神志恢复,周身渐热,直至壮热,再用解表清里之剂服之,逐渐痊愈。
临危不惧,尽力抢救——清时,浙江长兴县有一位夫人,脾胃素弱,又值产后,因怒而致泄泻。经治无效,反见汗出、气喘,正气不支,病情渐重。家人茫然无措,请柴春泉、陆养愚二位医生会诊。
病人已经不省人事。诊毕,二人共拟一方。春泉私下对养愚说:“病发于产后,脉细如丝,势已危笃,不如不用药为好,免得自找麻烦。”养愚说:“病虽危重,我们既来了,还是尽力抢救为是。”于是,春泉再次入内诊视,料其今夜必死,坚持要走,家人苦留未果。养愚不忍,便留下来,说道:“尊夫人病势甚危,万一不测,恐怕为人议论,不能全怪春泉。现在我既在此,请赶快将所拟人参理中汤中加诃子、肉果、附片,煎汤频饮。”半夜后,病人稍见清爽,汗止、泻减。次日又进1剂,病又减,后于原方去附片,加当归、白芍数剂而安。家人感激万分,在碧湖置酒为谢。养愚说:
“前所用药,本与春泉同订,今须待他到来,方敢领惠。”养愚不埋没春泉同治之功,为时人所敬佩。
按:陆养愚能全力以赴,不避风险,既有英雄肝胆,又有过人见识,且不埋没同道之功,堪为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