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所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
是与生俱来的,禀受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化生的精气经代谢平衡后剩余部分,藏之于肾。‘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就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八八,则齿发去。”明确指出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并以骨、齿、发的生长状况,作为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
(二)肾主水液代谢
肾为“水脏”,是指肾在调节水液代谢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体内水液生成、输布与排泄主要靠肾气的“开”与“阖”来调节。“开”是输出和排泄水液,“阖”是储存一定的水液在体内。肾在人体水液代谢中居主导地位,在胃的摄纳、肺的宣降、脾的转输、小肠的泌别、三焦的决渎、大肠的传导、膀胱的气化等脏腑协调作用下,使清者敷布于脏腑,浊者排出体外。
(三)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
肾中精气包括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又称“元阴”、“真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起着滋养作用。肾阳又称“元阳”、“真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作用。
元阴、元阳对人体生命活动从孕育到发育壮大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肾的阴阳互根,相互维系,维持整个人体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平衡关系。
(四)肾为气之根,主纳气
肾合命门,命门为“呼吸之门”、“元气之所系”,故肺为气之主,主出,肾为气之根,主纳。肾的纳气主要是肾中阳气的作用,肾中阳气充沛,肺得其温养.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五)肾主骨.生髓、通脑
骨骼的生长、荣枯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肾藏精,精生髓,髓充于骨,骨得髓的滋养则坚韧有力,耐久立、强劳作。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肾精充足,则脑髓充盈,精力充沛,较劲有力,思维敏捷,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六)肾司二便,开窍于耳
耳为肾之外窍,耳的听觉功能有赖于肾的精气充养,肾精充足.听觉才能灵敏,故《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亦开窍于前后二阴,人体尿液、粪便的排泄依赖。肾气的开阖。
肾的生理、病理
“肾”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南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为了更好地了解肾系病证特点,有必要对肾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表现作一回顾。
1.肾主先天真阴真阳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
《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说明了精是形成人体的原始物质,是与生俱来,得之于父母,所以称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所藏之精叫作肾精,肾精所化之气叫作肾气.肾精与肾气互为体用。肾精属于肾阴.肾气属于肾阳.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都由肾阴来供给,五脏六腑的阳又都由肾阳来温煦,故李士材《医宗必读》说:“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也,故日先天之本在肾。”说明了肾主先天,所含真阴真阳或元阴元阳,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是五脏之本,十二经之根。《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是指的真阴、真阳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冯楚瞻《锦囊秘录》认为:“维持一身,长养百骸者,脏腑之精气主之;充足脏腑,周流元气者,两肾主之。其为两肾之用,生生不尽,上奉无余者,惟此真阴真阳二气而已。二气充足.其人多寿;二气衰弱,其人多天;二气和平,其人无病;二气偏胜.其人多病;二气绝来,其人则死。可见真阴真阳者,所以为先天之本,后天之命,两肾之根,疾病安危,皆在乎此。”义说:“病易成寒者,其阳必亏;病易伤热者,真阴必耗。”也说明了真阴、真阳互相抱负,如有偏胜,平衡失调.则生疾病。由于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即所谓互根互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但是在转化过程中,经常可有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而呈阴阳两虚的表现。
2.肾主藏精及生长发育
肾藏精,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如前所说,是形成人体的原始物质,与生俱来,得之于父母,并且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功能。由精化气,以肾气的盛衰来衡量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标志,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说明了肾气的盛衰与人的生长发育及衰老有关。临床上看到,肾虚病人往往有腰酸腰痛、牙齿松动、头发脱落、耳鸣耳聋、阳痿早泄等症状,都是肾气虚衰或肾精不足的一些表现。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主要分布于五脏六腑而成为脏腑之精气,以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肾又能综合五脏六腑的精气,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肾精的组成,除了先天之精外,还有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均同存于肾中,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的充沛,必须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而后天之精的化生,又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功能。
3.肾为水脏又主五液
《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水热穴沦》:“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日至阴。…“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说明了肾在五行中属水,肾的气化对水液的运行有关。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纳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发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i焦为通道,将津液输布全身,经过代谢后的水液,下注膀胱排出体外。故《素问·经脉别论》:“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L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代谢除了肺、脾、肾三脏外,还与肝气的疏泄,心气的推动,也有一定关系。肺、脾、“肾三脏之中,肾的作用最为重要,一方面是由于。肾为水脏,是胃之关,司二便,开窍于二阴,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另一方面是肾的阳气为一身阳气之根,脾的运化,肺的宣降,三焦的通调,膀胱的开阔,无不依赖肾中的阳气的作用,才能发挥正常功能,所以肾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主导作用。故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敝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人于脾,而肌肉浮肿;传人于肺.则气息喘急。虽分而言之,则二脏各有所主,然合而言之,则总由阴胜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
《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中说“液别有五”,可分溺、汗、泣、唾、髓等五种。《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难经-四十四难》据此明确提出“肾主五液”,《难经·四十九难》也提出:“入肝为泣,人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人为唾。”何梦瑶《医碥》说:“精、髓、血、乳、汗、液、津、泪、溺,皆水也,并属于肾。”说明凡体内所有湿润、流动的液体,有的属水谷精微,有的属津液营血,有的属分泌排出者,由于肾有泌别清浊的作用,肾又为水脏主津液,故均归属于肾主之。由于肾中所藏的精气,既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电是气化作用的原动力,全身的津液要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使体内有用的津液蒸腾上升,向各脏腑布散(升清),多余的津液化为尿液,注入膀胱排出(降浊)。如果津液亏损,则汗、涕、泪、涎、唾亦见减少。升清降浊的作用亦减.故曰肾主五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