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位患者,因宫颈糜烂到某医院就诊,医生为她做了宫颈活检,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化生。由于该医生对此也一知半解,告诉她这是子宫颈癌前病变,需要赶紧做手术。这位患者听后如雷轰顶,回家安排好后事,就到医院要求尽快手术。我们再三解释,也不能取消其先入为主的观点。后来她又到另一家大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不是癌前病变时才算放心。所以,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对子宫颈癌都要有个正确认识和了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宫颈鳞状上皮化生是怎么一回事。
子宫颈上皮是由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与宫颈管柱状上皮共同组成的,两者的交接部称为鳞柱交界。在宫颈的外口,当鳞柱交界位于子宫颈阴道部时,暴露于阴道的柱状上皮受阴道酸性影响柱状上皮下的未分化储备细胞开始增生,逐渐转化为鳞状上皮。
继而柱状上皮脱落,而被复层鳞状细胞替代,此过程称为鳞状上皮化生。化生的上皮一般为大小形态一致,形圆而核大,无细胞核深染、异形或异常分裂相,与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是两回事。
再让我们了解一下子宫颈癌前病变。
子宫颈癌的发生是一个由癌前病变演变为癌的连续病理过程,即由宫颈的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最终发展为浸润癌。因此。
国外将所有可能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病变通称为宫颈癌前病变。
包括宫颈湿疣、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宫颈癌前病变大体可表现为红斑、白斑或糜烂。需要取组织活检在显微镜下鉴别。
子宫颈癌是我国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占妇科肿瘤的第二位,严重危害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宫颈癌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早婚、早育与多产:子宫颈癌绝大多数为已婚妇女,未婚者极少见。过早的性生活、早育及多产使颈癌的发病率显著提高。
2.宫颈糜烂、裂伤与外翻:由于子宫颈特殊的生理与解剖原因,容易遭受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刺激。目前发现,宫颈糜烂、裂伤与外翻者,宫颈癌的发病率较高(图5-9)。
3.包皮垢因素:有报道,犹太妇女患宫颈癌较少,这与犹太男子在出生后即切除包皮有关。我国有资料表明,配偶包皮过长、包茎和有性生活混乱史者,宫颈癌发病率大大增高。目前认为,人的包皮垢中的胆固醇经细菌作用后,可转变为致癌物质,不仅能诱发阴茎癌,而且使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增高。
4.病毒因素:近年来发现通过性交而传染的人类疱疹病毒Ⅱ型、人类乳头状病毒(HPV)、人类巨细胞病毒等都与子宫颈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特别是HPV,现大量研究发现其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有作者将这一关系比喻为种子和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子是HPV,土壤则为不断化生的宫颈鳞状上皮。目前的研究认为,大多数的宫颈上皮瘤变是由致癌基因的HPV感染开始的。HPV的基因序列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不断复制,将所感染的细胞变为永生细胞,并赋予侵袭性的特性,使其逐渐发展为癌前病变和浸润癌。有资料报道,各种癌前病变的高峰年龄分别为,宫颈HPV感染25~29岁;不典型增生30~44岁;原位癌40~44岁;各组之间相差5~10岁。可见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
提高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关键在于早期治疗;早期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但宫颈癌前病变或早期宫颈癌往往无症状,体征也不明显,一般用肉眼很难分辨。所以,对有宫颈糜烂特别是有HPV感染的人应提高警惕,采取必要的辅助诊断方法,以免发生漏诊和误诊。
1.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的首选筛查方法。对宫颈糜烂、有接触性出血等均应做细胞学检查但诊断的准确性差异较大,这与取材部位是否正确,刮片的处理及镜检的水平有关,假阴性率也较高。
2.碘试验: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后,擦去表面黏液,用碘液涂抹宫颈及穹隆部,正常宫颈或阴道鳞状上皮可被碘液染成棕色,而宫颈管柱状上皮、宫颈糜烂及鳞状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均不着色。
3.阴道镜检查及阴道镜下的活检:宫颈细胞学涂片仅仅是一种筛查的手段,而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对于宫颈细胞学检查报告的各级鳞状上皮内病变应常规行阴道镜检查。检查中根据病变边缘是否清楚、醋白试验的颜色、血管结构的类型以及碘染色的反应,确定病变的性质。由于盲目活检的漏诊率高达12%~26%,因此阴道镜、碘染色下的多点活检是诊断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主要方法。
4.宫颈管诊刮:对于鳞柱交界部内移、可疑病变累及宫颈管以及可疑腺癌病例应行宫颈管诊刮,许多医疗中心亦将此作为诊断宫颈癌的常规方法。
5.宫颈锥切:若宫颈细胞学检查多次阳性,而宫颈活检为阴性时;活检为原位癌,但不能完全排除浸润癌时,应做宫颈锥形切除术并将切除组织分块做连续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