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至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官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本病常伴发阴道前、后壁膨出。
本病在历代文献中,名称颇多,如《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称之为阴挺出”、“阴下脱”、“胞落癫”等,《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叶氏女科》中又有“阴挺”、阴茄”、“阴菌”、“子宫脱出”等名称,《竹林寺女科》则名之为“疾”。此外,由于本病多发生于产后,在某些医籍中又称为“产肠不收”、“子肠不收”,直到明、清时代的医籍才有与现代医学名称极相似的名称“子宫脱出”、子宫下坠”。在苏、皖部分地区,民间还俗称“掉茄子”、“颓葫芦”等。这些名称都是旧时避讳直言生殖器名称,根据子宫下垂的程度及形态而定名的。由于古代的封建习俗,对妇生殖系统疾患极少直接望诊观察,故上述众病名实际包括了“阴道壁膨出”、“膀胱膨出”“直肠膨出”等并发症在内。直至清代《叶天士女科全书》才把膀胱膨出称为“膀胱落下”,女科秘诀》称为“尿胞坠落”。现代中医书籍一般无“阴挺”。历代医学文献对本病有过较多记载,隋代《诸病源候论》就对“阴下脱”的病因作了分析,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对子宫脱垂部分的大小、形状,脱垂后的继发感染作了描述:“妇人阴中挺出五寸许,闷痛重坠,出水淋沥,小便涩滞”,“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周围肿痛,小便频数,内热,晡热,似痒似痛,小便重坠。”《外科证治全书》对子宫下坠前的先兆症状记述道:“小便先似有堵塞之意,因之努力,久之随努而下。”至清代《医宗金鉴》则进一步从辨证的角度区分本病的症状,谓:“属热者必肿痛,小溲赤数,属虚者必重坠,小便清长。”历代医家虽认为本病主要是正气亏虚所致,但治疗时仍然本着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寒热虚实的不同情况区别处理。
古代医家积累了针灸治疗阴挺的一定经验。早在《针灸甲乙经》中,皇甫谧就记载了治疗本病的方法。至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记载的治疗穴位更多,并多用灸法。
以后历代针灸文献对本病的治疗穴位比较一致和集中,多取任脉、足三阴等经脉腧穴,这些选穴经验一直为现代临床所沿用其较好的治疗效果为实践反复验证。现代针灸临床治疗本病在方法上不断创新,有单独用针灸,也有针灸与药物配合治疗,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病因病机】
早在《诸病源探论》中就指出子宫组织功能低下或分娩时所造成的盆底组织损伤可导致阴下脱,谓:“胞络伤损,子藏虚冷,气下冲则会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其中“子藏虚冷”即局部组织结构功能的薄弱是病变的内在因素。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方证论》进一步指出临产时用力过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谓:“妇人趣产,劳力努咽太过,致阴下脱,……举重、房劳皆能发作。”对本病的机理,多数医籍指出属正气亏虚。如《外科证治全书》认为“乃气虚下陷所致”《景岳全书》谓:“大都此证当以升补元气、固涩真阴为主。”同时古人认识到本病除了具有正虚的基本病理外,还可有湿热的继发病理变化,如《妇人大全良方》中说:“妇人阴中突出如菌,……肝脾郁结,盖火湿热而肿痛,脾虚下陷而重坠也。”《医宗金鉴》谓:“妇人阴挺,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用力太过,或因气虚下陷,湿热下注。”
综上所述,导致本病主要有临盆过早、难、产程过长、分娩中用力太过或产后劳动过早等原因,使腹压增加。早婚多产也可导致胞络损伤、正气亏虚。此外素体虚弱、年老体衰、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原因均可引起病。本病的基本病理为脾虚气陷和肾虚冲任不固。脾胃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升降功能。若素体虚弱、或分娩用力过度、或劳力太过、抬高举重、或长期便秘努责,皆可使气下陷,系胞无力而致子宫脱垂。肾居下焦,主前后二阴,为全身阴精、阳气的根本,全肌肉筋脉的濡养有赖于肾之阴液。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任脉起于胞宫若产育过多,或房劳所伤,或年高肾亏,或久病及肾,致肾虚冲任不固,无力系胞则引起子宫下垂。肝经绕阴器,主身之筋膜,若肝失疏泄,脾不运化,致湿热内蕴,或湿热邪毒乘虚外侵肝经,则会在子宫脱垂的基础上继发湿热下注的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分娩时过早屏气用力、胎儿大、助产不当,可使支持子宫正常位置的韧带及盆底组织损伤。老年妇女或长期哺乳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可使盆底组织及韧带缺少弹性,过度松弛。在上述基础上,若再加上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或慢性咳嗽、便秘、腹泻等原因,使腹压增加就可促使子宫脱垂。
【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为有肿块自阴道脱出,最初在腹压增加如大便、咳嗽时脱出,当休息或卧床后即能自动回缩,随着病情的发展,脱出的肿物越来越大,以致终日脱于阴道外,非经手还纳则不能自行复位。病情严重者,脱出的肿物充血、水肿、肥大,甚至无法还纳,长期暴露在阴道口,局部上皮增厚,有时因长期摩擦而发生糜烂、溃疡、感染,渗出脓性分泌物,使病人行动不便,终日卧床,异常痛苦。本病多数患者有会阴部下坠感、腰酸,劳累或走路时症状加重。下坠和腰酸程度与脱垂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特别是月经期症状更明显,且经常伴月经过多。若伴有膀胱膨出,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极容易并发尿路感染。若有尿道膨出时,可在增加腹压的情况下有尿液渗出。若伴有直肠膨出时可出现大便困难。
【诊断要点】
1.除了解患者自觉症状外,还必须询问病史,了解有关致病原因,如生育史、以往分娩情况、劳动条件、营养状况等。
2.必须给予妇科检查,以确定子宫脱垂的分度。在脱垂的程度上有三度之别:一度者,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水平以下,但不超越阴道口;二度者,子宫颈或子宫颈连同部分子宫体露出阴道口外;三度者,子宫颈及整个子宫体均露出阴道口外。妇科检查还应注意是否伴有膀胱或直肠膨出等情况。
【治疗方法】
(一)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本病总的原则是扶正升提,这是根据本病属慢性病症,非短期骤然形成,其基本病理是正气亏虚。针灸治疗时应根据下垂程度、兼症情况决定补益脾胃气血抑或补益肝肾阴液,以治其本。若伴发湿热下注,则清泄肝经湿热以治其标。
1.气虚下陷
症状:自觉阴道内有物脱出,劳则加剧,卧床休息后有时可自行消失。小腹、会阴部下坠感,精神疲倦,心悸,气短,面色无华,小便量多,带多色白。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则:益气升提。
处方:百会、气海、维道、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法:针刺气海、维道时针尖向耻骨联合方向,使针感放散到会阴部。诸穴均用补法,留针30分钟。也可配合艾灸。
方义:经云:“病在下者高取之”、“陷者举”,百会为督脉经穴,位于巅顶,针用补法有升举阳气的作用。气海属任脉,任脉通于胞宫。维道为足少阳与带脉交会穴,二穴相配有调补冲任、维系带脉、收摄胞宫之效。辅足三里、三阴交健脾益胃、升补中气,诸穴相合,共收益气升阳、固摄胞宫的作用。
2.肾虚失固
症状:自觉阴道有物脱出,腰酸腿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阴道干涩不适,头晕耳鸣。舌红,脉沉细。
治则:补益固脱。
处方:关元、大赫、子宫、肾俞、照海。
操作法:腹部腧穴针刺方法同上。诸穴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方义:本型由肾虚冲任不固所致,故方中取关元、大赫调补冲任,取肾俞、照海补益肾气。子宫穴属奇穴,为治疗阴挺的有效穴位。诸穴相合,共奏调补肾气、固摄升提之效。
3.湿热下注
症状:子宫脱出,表面溃疡,外阴肿胀疼痛,黄水淋漓;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而灼热,或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膩,脉滑数。
治则:健利湿,清热解毒。
处方:中极、带脉、次膠、曲泉、阴陵泉、大敦。
操作法:针刺中极、带脉、次时应使针刺感应放散到会阴部。诸穴均用泻法,留针20分钟,并间歇行针。
方义:方中取中极、次髂有清利下焦湿热的作用。带脉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是治疗带下的有效穴。足厥阴肝经绕阴器,为清泄肝经热毒,故取足厥阴经曲泉、大敦穴。并辅以阴陵泉健脾利湿。
本型溃疡面应作外科处理
以上各证型在治疗时,还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对处方酌情加减:便秘,加天枢、三焦俞、照海、支沟;带下过多,加八髅、带脉、三阴交;小便频数,加肾俞、气海、中极、阴陵泉。
![]() |
|
---|